核心閱讀
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和平林場,如今轉型為風景秀麗的森林公園。在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國有林場轉變經營發展方式,管護好森林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初冬時節,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楓林谷森林公園,群山起伏,霜葉繽紛。
“這是假色槭,枝干虬曲;這是擰筋槭,也叫三花槭……”護林員張春友一邊走一邊指,一路走一路介紹,如數家珍,“公園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和平林場,主要任務是采伐林木生產木材。通過改革,如今林業資源成了旅游資源,收入來源從‘賣木材’變成‘賣風景’。”
近年來,桓仁積極轉變國有林場經營發展方式,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林場職工成為私密空間景區管理員
張春友身材敦實,面色黧黑。“跟林子打了一輩子交道,人也像樹皮一樣干硬。”他笑著說。
1980年,張春友初中畢業后到和平林場工作,主要任務就是砍樹。
后來,國家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和平林場八成以上都是天然林,林場經營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轉型突圍?“當時,各林場都在想舞蹈教室辦法,包括發展干堅果經濟林、林下藥材、林業種苗等產業,舞蹈教室但因為生產周期較長等原因,收效甚微。”剛剛退休的桓仁縣林草局森林經營股原股長宋修田,對那段故事記憶猶新。
“國有林場脫困,必須改變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模式。”一年秋季,宋修田和上級領導來到和平林場調研,從漫山紅葉中得到啟發,決定發展森林觀光旅游,“和平林場70%的區域分布著楓樹,一到秋季,不同品種的楓樹將高低起伏的群山暈染九宮格得五彩斑斕。”
2012年,桓仁縣委、縣政府批準以和平林場為基礎組建桓仁楓林谷森林公家教園旅游有限公司,由8家小樹屋國有林場共同出資、分別入股,打造春看花、夏避暑、秋賞楓、冬玩雪的觀光勝地。
經過一年的建設,2013年秋季,園區正式開門迎客,林場干部職工成為景區的管理員、服務員和護林員。“短短兩個月時間,光門票收入就有200多萬元,這相當于改革前林場一年的收入。”張春友說。
落實管理責任,提升監管能力
登上海拔727米的臥虎峰峰頂,張春友四下張望,觀察有無異常情況。“現在巡山護林,亂砍盜伐、捕獵野生動物的情況基本沒有了,防火是重中之重,旅游小班教學旺季我們還要協助維持景區秩序。”他說。
“有時遇到游客攀折楓樹拍照,我們就及時勸阻。”張春友說,“雖然以前是砍樹的,但是現在看到有人折根枝條都心疼。”
和平林場轉型為家教場地森林公園后,收入多了,還承接、安置富余職工70多名,成為全縣國有林場改革的成功典型。“后來,縣里8家林場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主要職能從砍樹變為護綠,生態建設成為林區的主基調。”桓仁縣林草局國有林場管理部部長侯占輝說。
“開發建設楓林谷森林公園10多年來,累計經營收入近億元,減少森林采伐面積約1.2萬畝,相當于再造一個和平林場。”侯占輝介紹。
作為遼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桓仁把管護好森林資源作為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我們全面推進林長制,按照山林自然資源現狀,把全縣劃分為449個區域網格,逐地逐片落實管理責任。”桓仁縣林草局林長辦主任邵立郡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森林蓄積量由2345萬立方米提升至2982萬立方米。
在桓仁縣林長制大數據綜合展示平臺,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449個網格的管護情況。“智慧平臺依托后臺管理系統和‘林長通’手機APP,具備移動巡林管護、森林防火監測等功能,有效提升林業資源監管能力。”邵立郡說。
如今,張春友時不時還會拿起油鋸,但不再是采伐,而是撫育。油鋸的轟鳴聲響起,低垂雜亂的枝葉被削去,一株株樹木更加俊秀挺拔。
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中午時分,在距離楓林谷數公里外的向陽鄉和平村趙三農家院,經營者趙忠波正忙著招呼客人。小雞燉蘑菇、山野菜炒肉片……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來,香氣四溢。“食材都是周邊農戶自產的,主打天然和新鮮。”趙忠波說,“以前上山砍木頭,忙活一年掙不了2萬元,現在一到旅游旺季,游客來住宿、吃飯都得提前預訂,一年收入能有30多萬元。”
多年前,和平村還是大山深處的一座小村莊,村民們的生活來源除了幾畝田地,就是到林場伐木、運輸。“如今,借著楓林谷景區的東風,全村農家樂、民宿開了60多家,一半以上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和平村還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森林鄉村等稱號。”和平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民海介紹,今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有望達到2.8萬元。
包括和平村在內,從2019年開始,桓仁全縣已有53個村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共3821萬元入股楓林谷景區,景區每年按照8%的固定比例進行分紅。
不止一個楓林谷。“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生態條件為道地藥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經過多年發展,桓仁縣已擁有山參保護面積65萬畝,山參產業年產值30億元以上。”桓仁縣委副書記、縣長田永軍介紹,桓仁正重點打造中藥和保健食品產業、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康養旅游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